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重点:宋明理学内容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教法:对比分析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导入: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由战国时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蔚然大宗,到汉武帝吸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走上了独尊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之后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挑战。一、三教合一阅读书本P12导言第一第二段以及历史纵横,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②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2)新发展:①从内容上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拓展阅读】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为什么佛学道教会兴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黄巾起义之后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上流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在孔子初创是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虽经孟子、荀子还有董仲舒的发展,但在宋明儒家看来要么事“不备”(不充分),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董仲舒的论证更是粗浅,所以儒学在宋明儒家看来本身缺乏思辨性、理论性。第三课宋明理学“活动单”导学案文科(教师用)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的现象使儒家知识分子感到担忧,在他们看来儒学的式微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道德问题,于是很多人提出要复兴儒学,率先者是唐代的儒学大师韩愈。二、宋明理学【合作探究】问题一理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一:宋代文学家石介的《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材料二: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程颐1、材料一中老聃明明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目的是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2、材料二中程颐认为:“汉之治过于唐”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程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唐代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目的是要革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