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能力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2.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2.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⑨矣(yǐ):语气词。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成语积累: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五、积累拓展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六、学海识贝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文言文九字翻译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