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目录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退出目录目标导航1.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2.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退出目录问题导学1.引子“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说明了什么?提示:“动口”既指唱戏又指喝酒,“动手”既指作画又指敬酒。这里张大千化用了“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这句熟语,熟语的正确使用使得言辞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由此可见正确运用熟语极其重要。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固定的短语或句子。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退出目录2.从“走‘马’观花”的课堂活动中,你知道了成语的哪些来源?提示:(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带“马”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3)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退出目录3.我们应如何认识成语在语言文化中的地位?提示:(1)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主要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这首先是因为四音节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其次从音律上看,四字格较能体现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双声、叠韵、重叠等语音修辞手段也能在四字格中得到充分体现。此外,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能满足各种结构变化的需要。还有就是四字格便于记忆,可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2)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从内容上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比如出自寓言的成语“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还有一些成语出自古代名家名篇,如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百余条。退出目录(3)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特征。比如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在成语中就有许多用例,如“沉鱼落雁、息事宁人”中的“沉、落、息、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退出目录4.善于正确使用成语要注意哪些问题?提示:(1)弄清字义:有些成语的字义很关键,要弄清楚才能使用。如“万籁俱寂”,“籁”是一种声响,“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2)了解来源:成语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风声鹤唳”与“草木皆兵”都由东晋时的淝水之战而来;有的从名著佳句浓缩而来,如“举一反三”出自《论语》,“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兵法》;有的源自民间俗语,如“不三不四”“心直口快”等。了解其词源、典故,不容易用错。(3)注意变化:如“明哲保身”原为褒义词,指深明事理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在多转为贬义,指怕犯错误或得罪人,因爱惜性命或为保持权位而牺牲原则。(4)留心读音:如“如火如荼”的“荼”不读“茶”,“病入膏肓”的“肓”不读“盲”。退出目录5.什么是惯用语?可分为几类?提示: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1)动词性的,如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抬轿子、碰钉子等;(2)名词性的,如墙头草、马后炮、定心丸、耳旁风、老油条等;(3)比况语,用作状语表达特定动作方式意义,如一板一眼、你一言我一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等。退出目录6.什么是歇后语?提示: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外甥打灯笼”,表示谐音双关义“照舅(照旧)”;“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双关义“长不了(不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