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师怎样才能辅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一、培养学生模仿能力。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二.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所谓“以读促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四、丰富蓄积,有源倾吐。五、改进作文批改方法,重视作文讲评。【关键词】模仿能力以读促写创设情境批改方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提起作文,恐怕这是个令师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甚至“头痛”,教师辛苦教学,却收效甚微,作文教学着实令人担忧。写作上的畏难情绪和怯懦心理,情感上对作文不感兴趣,持消极态度。厌学作文的情绪愈来愈加剧,谈“文”色变,作文反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作文质量普遍偏低。总观文章内容,不是空空洞洞,言之无物;就是语言罗嗦,不知所云。其实,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教师如何才能对学生有效引导,“不吐不快”呢?怎样才能辅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一、培养学生模仿能力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精美文章,在课堂上一同鉴赏,然后让学生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特点。“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所谓“以读促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因此,在指导作文时,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积累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作文的内容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哪里来?靠的是生活。因此,写作成败的最关键一步是: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中生的阅历虽然有限,但毕竟见过不少世面,如果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的东西,那篇文章即使写作技巧一般,也可能成为一篇较好的文章。如何写得真实?就是按照生活的原型去写,也可以说是“模仿生活”。一开始不要要求过高,诸如详略、选材等方面暂不予理睬,只要是按照生活的真实去写就值得鼓励。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