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呢。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根本途径就是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因此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有关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第1页共5页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眼下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转型的决心,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公平的教育机会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使民生之基即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得到巩固。积极的就业政策及其进一步完善,将使民生之本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得到扶持;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构建起民生之安全网并使国民的多种生活风险与后顾之忧真正得以解脱;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将使全体国民共享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迈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改善民生的必要性1、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2、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第2页共5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