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信用与金融投入研究农村信用与金融借贷关系分析通过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农村信用与农户借贷(金融信贷投入)之间存在两种重要关系:渊源关系和正相关关系。农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农户信用与传统美德、习俗、亲缘、地缘、熟人等方面具有很深的渊源,表现为睦邻友好、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关系。1.基于亲戚、熟人的信用。从中国农村现实情况看,亲戚、朋友、邻居之间的信任构成了最基础的信用,农村家庭有困难首先找亲戚、熟人来帮助解决,就是缺钱也先找互相熟悉的亲戚朋友借,这种亲缘或类似亲缘关系[2]、地缘关系组成了最为明显的熟人社会间信用。这不仅是因为亲戚、熟人具有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更是因为彼此了解,信息透明,风险易控,逃债懒账的概率不大,彼此间敢于大胆借贷。当然这种借贷可能是无息或低息的,但至少表明,农村人之间基于熟人信用是可靠的。2.基于无需抵押的信用。农户一般缺乏高价值的资产供借贷抵押,住房、土地大都不具备抵押条件,因此强调抵押借贷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金融机构对绝大多数农户的贷款采取信用形式完成。从农户角度看,往往是缺少资金了才想到借款,其借款顺序一般是亲戚→邻居→朋友→熟人→信用社→民间高利借贷,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借款,基本上是没有抵押物,凭靠的是农户家庭的信用和未来的预期收入作为还款保障。被调查的河池220份农户问卷统计结果也显示,农户不论是到正规金融机构借款还是民间借贷,95.81%的农户是信用借款。3.基于生存需要的信用。农户的信用记录是由熟人口碑形成的,信誉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生存发展,信誉好的人在困难时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同时,农户只要在当地居住生存,不还清借款永远都脱不掉欠债帽子,债主随时可以上门收债,而农户会迫于人际关系压力和声誉的负面影响,一般不愿当懒债户。因此,农村家庭需要生存发展,一般会尽力维持自身诚实守信的形象。从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关系上看,除第1页共6页了存取款、结算一般关系外,最明显的关系表现为借贷关系,也称借贷信用关系。不同的信用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也就是贷款投向会根据信用而区别对待。1.基于回归分析的信用与贷款投入关系。一直以来,农村都以农户为主,山区县农村基本上没有企业,农村信用社占据农村信贷市场95%以上,其在农村的贷款也基本上是农户贷款,因此我们选取贷款不良率代表农村信用状况,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发放主体具有普遍代表意义。选取XX市农村信用社2000~20XX年贷款年增长率和贷款不良率数据,用x代表贷款不良率的变化幅度([本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代表信用变化程度),y代表贷款投入年增长率,x和y单位均为%。假设农村信用程度与贷款投入增长率之间存在关系y=ax+c,利用eviews5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adf检验结果:(3)结果分析:拟合优度r2=0.734389大于0.7,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具有实际意义,adf检验5%、10%临界值符合平稳性条件,表明线性方程较平稳。函数y=21.15-30.19x的经济意义为:贷款不良率的变动系数-30.19,表示贷款不良率的变动率与贷款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不良率下降表示信用状况趋好,贷款投入增长率上升,亦表明信用优劣与贷款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的变动率每下降或上升1%,贷款净增长率上升或下降30.19%,即信用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贷款投入增长30.19个百分点。从2000~20XX年XX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数据看,贷款不良率呈下降趋势明显,增强了信用社放贷的信心和动力,贷款年平均增长28.89%,最高年份增长达43.99%,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数据检验符合实际意义。2.基于趋势分析的信用与贷款投入关系。通过2000~20XX年XX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数据分析得出,随着总体不良率下降(即信用环境趋好),贷款净增长率逐步上升,即信用与贷款增长之间仍呈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图1表明,随着不良率的下降,信用社投入农村贷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中2004年是关键交叉点,当年贷款增长率为28.98%,不良率达30.39%,两者达到基本均衡点,而后20XX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实第2页共6页行宽松信贷政策,当年净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