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马尔克斯谢幕VIP免费

马尔克斯谢幕_第1页
1/1
马尔克斯谢幕,魔幻现实永存2014年04月19日京华时报刘志权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并成为他们的导师和朋友,成为时代记忆坚不可摧的一部分。墨西哥时间4月17日,加希亚·马尔克斯去世。这一消息在略显平静的坊间激起千层巨浪是可以预见的。这里掺杂着真真假假的热情。因为一个随时想着炮制热点的媒体时代,自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天然热点。而铺天盖地的报道后面,永远少不了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崇拜、兴致勃勃的公众。但是,对于有一些年龄、尤其曾有着文学梦想的人来说,马尔克斯的死显然有所不同。因为作为一个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拉美文学“爆炸”带进中国读者视野的作家,马尔克斯曾经点燃了一代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热情,并成为他们的导师和朋友,成为时代记忆坚不可摧的一部分。对马尔克斯的文学解读远非这篇文章能完成。从《百年孤独》到晚年的《苦妓追忆录》,他的写作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生活,融汇了民族、历史、爱情、死亡等所有重大主题。而他的成功并非偶然。首先,他从索福克勒斯、塞万提斯、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萨特、伍尔芙等古今文学大师那里,从拉美、西班牙乃至东方文化那里汲取精华;其次,他也得益于那个“黄金时代”,在他的前后有鲁尔福、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富恩斯特、博尔赫斯、略萨等一大批同气相求的作家;再次,他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是天赋、勤奋和坚韧的结合。他自言《百年孤独》的写作“从16岁开始”;他的第一部长篇《枯枝败叶》就开始了马贡多小镇的写作,然而,在对美洲大陆的历史及现实的观察中,为了寻找合适的构思、技巧和语言表达,他耗费了十多年的心力。而马尔克斯的另外一方面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他的现实情怀他对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忧虑隐藏在小说光怪陆离的情节之中;他认为他的小说不是“魔幻”,而是拉丁美洲的“现实”;他不喜欢博尔赫斯,认为后者的创作是“纯粹的内心的回避”。我们当下,颇多有实力的作家,不乏“黄金时代”气象。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位中国作家问鼎了诺奖,为文学的高度做了注释。如果我们注意到,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辞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刻面对马尔克斯之死,乐观者也许会视之为伟大作家之间自然嬗替的象征。但是,诺奖并非一个终极目标,换个角度看,我们还未完全走出马尔克斯巨大的光晕。魔幻可借鉴,融汇世界文学而铸就思想难;而对浮泛的社会风气的拒绝、尤其是在对民族命运“现实”的不妥协,更需要勇气。今天,我们如何纪念大师的离去?亦如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说的那样: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马尔克斯谢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