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盛顿共识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超越与局限】“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改良国际金融危机后,境外不时有媒体宣称所谓“华盛顿共识”因“中国模式”的影响而被终结,并说金砖四国正引领世界阔步走向“后华盛顿共识”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后华盛顿共识”。应如何认识“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认为,“华盛顿共识”主要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其基本原则简单而言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虽然“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所谓的“共识”很快就因为它在拉美、原苏联东欧地区、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福利削减、过度剥削、环境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国家公共权力衰退等问题继而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在这种质疑与批判声中,“后华盛顿共识”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世界公众的面前,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1998年1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他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观点有:竞争是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对实现效益与公平社会的目标来说,竞争而不是私有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发展要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重新设计调控体制,而不在于金融自由化;一个有效的政府而不是最小的政府对发展来说至关紧要,政府应该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使市场运转得更好并纠正市场失败的行动;发展目标应该扩大,应该努力寻求提高生活标准的发展、公正的发展和民主的发展。从“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即:第一,这种质疑与批评第1页共4页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作用、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方式、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固有理论缺陷,更加坚信西方发展模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标准和唯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后华盛顿共识”虽然自诩以超越“华盛顿共识”为目标,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它只是对“华盛顿共识”的部分修正或者说改良。在克服“华盛顿共识”政策主张的局限性方面,后华盛顿共识并没有走得足够远。因为,“后华盛顿共识”在仅仅企望通过增长,而不考虑根本改变所有制结构的情况下,在并不积极主张触动全球层面权力结构改革的情况下,有效应对失业、贫困和更为重要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重大改革,无疑并不现实;而且,“后华盛顿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质疑与批评“并不涉及到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和长期的对外投资,而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这些无不表明它和“华盛顿共识”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维护垄断资本家阶级,尤其是跨国资本家阶层建构全球资本主义利益需要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从不同的策略方向来维护而已。不能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待金砖四国的发展模式由于“后华盛顿共识”的原则之一是“不以华盛顿为基地”,因此,以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发展经验或者说发展模式为参照系来概括“后华盛顿共识”的内涵,并预言“后华盛顿共识”时代或者说“中国模式”时代的到来就不是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事情了。近来世界开始流行所谓金砖四国“向后华盛顿共识全速前进”之类的舆论就是明证。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的发展经验或者说发展模式往往被国外一些主流媒体视作“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在国外这些媒体那里,“后华盛顿共识”与“国家资本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同一回事。需要指出,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从性质上说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第2页共4页作用上说,它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工人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