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北京市呼家楼中学刘保锋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语文学科作为课堂教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时,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尤其是能够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努力挖掘出其所蕴含的传统教育价值。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名篇,《白杨礼赞》时隔多年后又重新回归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中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着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本设计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较为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提倡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反思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学生情况: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象征手法,并了解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不过,对于象征手法中的全文象征来说,学生还难以理解具体事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方式: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以歌曲《小白杨》的故事导入新课。2.简要介绍作者。1.聆听歌曲《小白杨》及其故事。2.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解题:白杨礼赞3.引导学生思考:礼赞是什么意思?由题目联想到了什么?4.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5.引导思考:在这些1.朗读课文2.思考问题,研读文本。3.运用跳读快速定位主要信息点。4.学生先快速默读全文,圈画出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句子和段落。再齐梳理文章的脉络.指导学生运用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默读方法,提高其快速默读的能力;句子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直接表明了作者赞美白杨的原因,请找出这个词语?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5.归纳信息,思考作者咱们白杨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线索,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三、文本探究,品读白杨引导学生分析:1.从课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并简要分析。2.白杨树的“不平凡”与“普通”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说出自己的理解。3.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效果,感悟作者情感。1.分组学习讨论,从课文中找出白杨的“不平凡”之处。2.辨析白杨树的“普通”与不平凡。3.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4.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挖掘文章背后蕴含的思想教育生发点。四、拓展延伸,理解象征1.简要介绍象征手法。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在文中仅仅赞美了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3.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哨兵”、“那种精神和意志”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1.了解象征手法。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信息,思考辨析。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1.选择身边常见的事物,如花草树木、日常用品等,展开联想,尝试用象征手法仿写短文片段。2.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写作风格的异同。1.观察身边事物,尝试发现其主要特征。2.了解矛盾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象征手法,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口头评价:茅盾先生曾写过一首《题白杨图》,原文如下: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请你结合《白杨礼赞》这篇课文,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学设计特点分析本节课能够依据文本特点,紧扣白杨树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