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2-3-22(星期四第一节)授课人:贾小娟授课班级:七年级(2)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含义生动的比喻句。2.能力目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的民族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难点: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二、作家作品1、李大钊:他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2、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三、初读积累1.范读,学生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1逼狭(xiá)崎岖(qíqū)阻抑(yì)逼狭:狭窄。崎岖:形容山路不平。阻抑:阻挡、抑制。魄势:气魄形势.回环曲折:曲折环绕。其经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奇绝壮绝的境界:雄奇壮美到了极点。老于旅途的人:在旅途上衰老。以成其浊流滚滚:以致使它成为……2、感悟本文语言特点。讨论明确: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大量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含义深刻。3、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归纳?学生讨论教师引导:1自然段: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2自然段: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3自然段: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4自然段: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自然段: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4、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内容。二、再课文,赏析课文。1.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二者的关系说出来吗?讨论明确: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2发展而奋斗、奉献。2.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的精神,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点拔: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层层深入的: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3.全文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来说明在艰难的国运下雄健的中华儿女有着雄健的精神的深刻道理。试找出文中所用的比喻句,加以分析,说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讲解: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