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聆听《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音乐情绪;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学唱歌曲《问》,分析乐曲特点,理解思想内容;2.了解我国音乐家萧友梅与黄自。3.了解清唱剧、艺术歌曲等概念。过程方法:通过聆听歌曲《问》、《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音乐情绪;讲解作品背景,重复听,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声情并茂的学唱歌曲《问》。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习学堂乐歌时期作品,体会当时政治社会背景与民族危机意识,增强爱国与民族奋斗精神。新课:《问》1.你听到这首歌有怎样的感受?2.歌曲中有几次发问?问什么?为什么这样问?3.了解作曲背后的故事。作曲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1920年回国,1927年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生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拓展:渔阳鼙鼓动地来1.这是一首什么的合唱形式?描写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故事?作者想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通过唐明皇的“只爱美人醇酒”“不理朝政”致“安史之乱”借古讽今。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第六乐章《宛转峨眉马前死》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声》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第九乐章《西宫南内多秋草》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作曲黄自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清唱剧《长恨歌》,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分组讨论分析这首歌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哼唱主题片段,感受每一部分调性与情绪的变化。第一段描写边关紧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动荡的关头,统治者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环境之中。采用小调式。此主题先用男声齐唱来展现,再用四声部进行重复。用抑郁的音调,愤怒的情绪,把士兵对统治者不顾社稷安危的不满心态强烈表现出来。第二段“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并未震惊哥舒翰,举手破潼关,遥望满城烽火,指日下长安。”表现士兵对君王“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接着把叛军逼近长安的震惊局势讲出来,将乐曲推向音乐的高潮部分。再现段(第三段)“渔阳鼓,起边关,西望长安犯;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怎料边臣反,哪管它社稷残。”这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回复到原调并结束歌曲。总结艺术歌曲:多采取名人的诗作,运用美声唱法,配有专业的作曲技术,钢琴伴奏占重要地位,歌曲抒发人性化的情感。清唱剧:区别于戏剧化的歌剧,是一种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萧友梅与黄自:自学堂乐歌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日益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建立起专业的音乐文化事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音乐水平人才。较有代表的音乐家黄自、萧友梅,都曾留洋学习西方专业作曲知识,学成归国,大力发展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