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五下3《只拣儿童多处行》立新小学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3.通过朗读、背诵语言训练,理解文中“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含义,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从而体会到“我”对儿童的满心喜爱,理解“借花喻人”写法。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比喻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背诵语言训练,理解文中“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含义,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从而体会到“我”对儿童的满心喜爱,理解“借花喻人”写法。2.通过反复朗读文中比喻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评价设计:1.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交流有关春天的信息。2.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法,弄懂春天和儿童的相似相通性,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理解“借花喻人”写作方法。3.通过抓住课题,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圈画描写"儿童多"的语句,扣住关键词,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儿童的勃勃生机。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四、教法、学法教法:注重学生读书的个体情感体验及综合与分析等思维方法,充分运用读、思、议、练等方法教学课文;学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读悟结合。五、教学准备学生:朗读课文,完成预习单教师: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6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2.板书课题:3只拣儿童多处行3.简介作者:冰心,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被称为世纪老人。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其中《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都被选作过教材。4.读题质疑: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感知,读通词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划出不懂的词句。2.检查预习情况,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闹嚷嚷颐和园身躯成千盈百魔术匣玉澜堂忸怩浑身解数3.写字指导。重点讨论:“嚷”、“魔”的笔画较多;“匣”的笔顺。描红,临写。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指名分节朗读,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划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交流: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适时板书)2.浏览课文,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品读“儿童”1.过渡:初读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热热闹闹的“赶春图”,现在,让我们用心去领略为什么“儿童多”处一定会找到春天呢?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划出文中表示儿童多的句子。3.组内讨论:①从哪些关键句中感受儿童多点画出来。②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4.交流出示相应的“儿童多”的句子,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点拔:“飞”字更是让我们联想到小天使的翅膀,让我们想到孩子们的可爱。“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朗读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理解“座无隙地”,我体会到什么?)③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