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监理大纲一、概述1.工程概况冷水沟水库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西部,坝址位于柳江上游三都县和独山县交界合江镇江寨河河上,距离三都县城34km。冷水沟水库是以县城防洪为主,兼顾农田灌溉及灌区人畜饮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水库正常高水位518.5m,相应库容1137万m3,死水位511m,相应死库容529万m3,水库总库容1685万m3,防洪限制水位512.50m,防洪库容697m3,工程规模为中型水库。水库工程部分包括大坝枢纽工程和灌区渠系工程两个部分。大坝枢纽工程布置为拦河大坝,坝身溢流堰,防空兼冲砂底孔、坝身取水口组成。大坝位于潘家湾下游,坝址位置地形条件整体上为浅宽的U型河谷,河谷底宽约120m,两岸边坡约40°,为混凝土砌石重力坝,坝顶长175m,坝顶高程524m,最大坝高42m,最大底宽41.42m;溢流段位于大坝中部,净宽60m,分5孔布置,孔宽12m,溢流堰顶设置闸门,高程512.5m;防空兼冲砂底孔布置在大坝右坝段,紧靠溢洪道,底孔孔径为3X4m,底板高程495.00m,距河床底部1.32m;取水口布置于右岸非溢流段顺公路侧,尺寸为1.2X1.2m,进口底板高程为508.00m,进口段设置1.5X1.5m检修平板钢闸门。根据灌区分布和地质条件,引水渠道按总干渠、干渠和支渠三级布置,总干渠1条、干渠2条、支渠10条,渠道总长99.79km,其中总干渠7.52km,干渠38.31km,支渠53.96km。渠系建筑物由渡槽、隧洞、倒虹管、提灌站等组成,其中渡槽4座、隧洞4座、倒虹管23座,提灌站4座。库区不存在邻谷渗漏问题,库岸稳定,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冷水沟水库具有成库条件,工程施工总工期为3年。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概述本水库建设征地涉及三都、独山2个县4个乡(镇)18个村73个组,其中淹没区涉及三都、独山2个县的2个乡(镇)4个村9个村民组,影响区涉及独山县的1个乡1个村1个组,枢纽工程建设区涉及三都县1个镇1个村1个组,灌区涉及三都县的3个镇16个村69个组。建设征地涉及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分别叙述如下:2.1自然环境概况(1)地形地貌本工程所在区域位于贵州南部,是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度地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渐次降低,地面高程在500-1200m之间,相对高差在100-700m之间。本区地貌及组合形态有四类:1)溶蚀类地貌主要表现为峰丛浅洼地貌,岩性主要为中上泥盆系,中炭系和二迭系的灰岩,白云岩。地表及地下岩溶均较发达。2)中山-低山浸剥蚀溶蚀类型地貌主要表现为峰丛-低山地貌,由寒武系都柳江组、三都组、奥陶系同高组的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夹砂、页岩组成。岩溶在局部地段较为发达。3)浸蚀、剥蚀类型地貌,主要分布在合江、江寨以北的更山地区,岩性主要为中下泥盆系、中上志留统砂岩页,为流水浸蚀的台状中低山地貌。4)堆积类型地貌主要分布在合江、大河、马场、猴场等地,属都柳江沿线两岸的一、二阶地,由沙土、卵石组成。(2)气象工程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根据最近气象站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8°C,最冷月平均7.8C,最热月平均气温26.7C,极端最低气温-7.5C,极端最高气温39.8C。平均年无霜期332天,年日照1193.8小时,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4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3%,其余6月占22.7%,全年以E风居多,多年平均风速2.5m/s。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暴雨、洪灾、倒春寒及冰雹等灾害。2.2社会经济概况冷水沟水库建设征地涉及三都和独山2个县4个乡(镇)。2009年三都县管辖10镇11个乡270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会215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400km2,耕地面积24456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19亩(习惯亩),粮食总产量10.0508万吨。人口32.818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1.8118万人,农业人口30.7316万人,人均粮食产量373kg,人均纯收入2186元。2009年独山县管辖18乡(镇)。国土面积2445km2,耕地面积15200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76亩(习惯亩),粮食总产量11.18万吨。人口33.6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7189万人,人均粮食产量265kg,人均纯收入2169元。二、编制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