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得利面粉集团董事长丹志民:一辈子只想干好这一件事在全国的六省十九地建立了19个子公司,拥有35个大型制粉车间,78条现代化面粉生产线,日处理小麦能力超4.5万吨,产品畅销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销售网点遍布所有大中城市,市场覆盖率达97.6%,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达40%以上⋯⋯这是世界知名面粉生产企业——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在制粉业领域内创造的一个个辉煌。谈起五得利面粉集团的创业史,董事长丹志民感慨良多:“就是过去苦日子过怕了,最初就是想‘吃好饭、穿好衣、住好房’,谁知与面粉结缘后,一干就30年了。我这一辈子只想干好这一件事,就是用心做面粉,做良心面粉。我的创业史可以用五个字概括:痛,并快乐着。”艰苦岁月:“厂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沿着那条熟悉的街道,丹志民来到荒废许久的五得利面粉厂第一面粉厂旧址。轻轻推开那扇破旧的大门,随着那“吱吱呀呀”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国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我就想着干点属于自己的事业,改善家庭生活。”丹志民说,他当过村办机械厂员工,做过大名小磨香油生意,还干过铸造工人。尝试了多个行业之后,1989年,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与姐姐、弟弟共同创建了新市场面粉厂。“当时的面粉厂很小,就开在自己的家里。日加工小麦仅有15吨,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家庭式小面粉作坊,在当地还有36家,行业竞争很激烈。”丹志民说,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难题:厂子建起来了,但没有生意,面粉卖不出去,粮食原料又收不上来。情急之下,他准备和弟弟去采购小麦。这时,丹志民的父亲得知情况后,建议他们采用“换面”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所谓“换面”,就是拿面换粮,只收加工费,并且加工费比其他厂家便宜一半,这样一来面粉厂就有了加工原料。“当时因为价格低,排队换面的场面十分壮观,24小时供不应求。”丹志民说,虽然生意很火爆,但是不挣钱。此时,父亲的话再次感染了他:不为挣钱,只为“练兵”。“那会儿真的是一铁锨一铁锨倒(dǎo)粮食,没日没夜干出来的!”丹志民笑着说,当时和弟弟都成了“土面人”,累得不想干。但父亲鼓励他们:一铁锨挣5厘,两铁锨就是1分,挣了钱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是靠着这个强烈的愿望坚持下来的,现在想来真的不容易。”很快,靠着质优价廉的面粉、优良周到的服务,丹志民的面粉厂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逐渐开始盈利。“我们是县里第一批万元户,也是县里第一个安装空调的家庭。”丹志民指着曾经居住过的两层旧楼房面含微笑,浑身还散发着一种自豪感。尽管如此,当提起“曾经母亲在楼梯间改造的厨房里炒菜,经常因遭遇漏雨而落泪”的事情时,丹志民还是有一些伤感。他说,当时为了办好厂子,把所有的钱都投到了生产上,家也跟着厂子搬了好几回。最早的时候,车间在一楼,卧室就在车间上面的二楼,因为机器的轰鸣声,全家老少都睡不好觉,很是烦恼。这时还是父亲安慰全家人,“机器转动是挣钱呢,不转了才要发愁。”此后,丹志民一家人以厂为家,“厂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靠着一份勤劳、朴实、用心和坚持,实现了从1989年起到1995年间一年一个车间的速度滚动发展,之后的十年间又以一年一个分厂的速度高速发展。不懈追求:“专心做最适合自己的行业”跟随丹志民的脚步,来到五得利面粉集团大名七车间。只见小麦在一排排机器和迷宫一样的管道中穿梭,最后变成不同类别的面粉。据统计,每天有2300多吨面粉从这里离开,变成食品加工厂的基本原料,最后变换出丰富的食品种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我们将质量视为企业生命。在生产过程中,仅小麦清理环节就要经过15道工序,制粉工艺要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操作规程和较高的技术标准,从而保证了面粉的质量。”丹志民说,经过32道生产工序后,面粉在出厂前还要经过严格的化验,包括水分、灰分、面筋、加工精度、含沙量、磁性金属物等卫生指标的检测。“我们一直把面粉企业当成道德工业,良心工业来做,确保每一袋面粉都是放心粉,绝不做坑人的买卖。”丹志民很注重创新。采访中发现,在这个有七层楼的制粉车间,每班只有3名操作工。“我们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