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架构、特点和设计目标目前混合云没有精确的定义,从NIST的定义中可归结出混合云的一般性定义:多个云之间互联的IT架构。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如下形式的云混合:公有云之间的混合。私有云之间的混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公有云和传统IT的混合。在概念上,多个云的混合与多云很像。多云本身也没有精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它与混合云的区别在于混合云需要通过专线或VPN来连接各个相关云,而多云则不必这样做,多云通过CMP(CloudManagementPlatform)即云管平台来管理多个云。混合云关注云资源之间的互联,以便应用能相互通信,而多云则关注云资源的管理,其主要通过OpenAPI来管理云。我们不讨论多云,主要关注混合云。下面分别对上述各种云混合的形态进行分析。云混合的形态1.公有云之间的混合公有云之间的混合其实发展得比较早,鉴于有些用户不希望依赖某个具体的云厂商,或者事实上不能依赖单个厂商,这时跨云架构便比较合适。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支持多云架构,比如HashiCorp的Terraform就是流行的跨云部署工具,其试图抽象化基础架构模型,屏蔽各云之间的IaaS具体差别。2.私有云之间的混合这种混合一般是同一种私有云的连接。一般私有云都是一个公司内部的IT架构,为了降低运维成本,同一个公司一定会采用同一套架构。而异构的私有云混合,比如VMware和OpenStack之间的混合不是市场主流,这里不会重点介绍。3.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这种情况是现在混合云的热点。如前所述,公有云和私有云各有优缺点,它们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所以各自利用对方的优点是必然趋势。4.公有云和传统IT的混合注意,就混合云的定义来说,混合云必然是云之间的互联,而现实中仍然大量存在传统IT+公有云架构。这种混合从定义上说不是混合云,因为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架构云化。但也有人将其归到混合云下,原因是Gartner之前将混合云定义为混合的IT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IT+公有云架构也算是混合云。1机房通f伍r云混合之所以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基础架构的云化方面,各厂商都是各自为战,并没有一个标准,而混合云的价值在于通过连通两个或多个云,尽可能屏蔽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对公有云的高效利用。混合云架构特点混合云作为一个覆盖私有云、专有云、公有云以及线下IDC的云计算综合体,在带来单一云形态所不具备的优越性的同时,也为业务的架构设计及实施部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混合云架构设计时,既要关注各种云形态的技术栈差异,也要考虑跨平台的产品融合编排,以期实现跨平台的资源整合,为业务应用带来更大的价值。与传统单一私有云或者专有云的架构相比,混合云架构有如下主要特点。1.弹性弹性是云计算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充分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容错能力,在业务峰值时可以在不同的云上快速水平扩展,在业务低谷时可以自动释放回收资源。虽然单一云形态也具备这种特性,但混合云则使这一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首先,在带有公有云的混合云场景下,利用云厂商在公有云上的庞大计算资源池和分布于各地的大型数据中心,可以跨可用区甚至跨地域进行弹性伸缩,极大地拓宽了专有云的资源边界,增加了资源储备。其次,混合云的统一开放API为弹性伸缩提供了最简捷的使用路径。例如,使用VMware进行私有云的资源伸缩时,需要调用vCenter的MOB接口,根据不同ObjectType的属性和方法来进行自动化程序封装;而使用阿里云的弹性伸缩时,只需要通过JSON或YAML语法显式声明操作需求即可快速获取资源。最后,混合云平台提供了友好的界面,弹性伸缩通过简单的白屏化配置即可完成,不需要编写复杂的资源监测脚本或者伸缩规则脚本2.扩展性混合云架构设计是分布式的典范,其统一API屏蔽了底层基础设施的差异,而且可以快速对接第三方应用。这种扩展能力,在底层上体现为不用将企业的基础设施捆绑在某个虚拟化技术平台或某个服务器机型上,可以实现从私有云到专有云再到公有云的ECS、裸机和VPC等IaaS资源纳管,轻松地将上层业务部署在多个异构环境中,实现基础架构的快速扩展。在上层应用上则体现为在云原生类和PaaS类平台上,例如阿里云的ACK,在提供标准K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