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外渗处理1甘露醇药液渗漏的主要原因1.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甘露醇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1.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1.3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2甘露醇药液渗漏的防护2.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20%甘露醇属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2.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2.2.1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2.2.2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2.2.3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2.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3甘露醇药液渗漏的护理甘露醇一旦发生渗漏后,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3.1热敷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20%甘露醇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3.3封闭疗法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常用0.25%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第1页共3页3.4中西药制剂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好。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漏效果好[1]。3.5照射疗法可用红外线照射10min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min左右2~3次/d,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第二篇:浅谈甘露醇外渗后的处理及护理浅谈甘露醇外渗后的处理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甘露醇外渗后的处理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3月至20XX年1月间收治的36例取20%甘露醇静脉注射出现外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处理,观察组采用土豆泥外敷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第3、6天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处理方法。观察组。将土豆洗干净后,制成土豆泥,在患者肿胀部位外敷,外敷面积可超出肿胀部位1至2厘米,并利用保鲜膜将其包裹。每隔2小时妹婿更换敷料,直至患者肿胀消失后,可停止敷药,抬高患肢。对照组。取50%硫酸镁湿敷处理,处理面积可超出受损部位约1至2厘米,每隔2小时,需为患者更换敷料,直至患者肿胀消失。1.3护理方法。①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观察患者输液有无异常,并了解患者局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症状,陪护人员可向患者讲解药物渗漏后的具体症状,让患者也有所警觉,及时发现后,尽早处理。②患肢护理。当得知药物外渗后8小时,将患者患肢抬高,并对肿胀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局部皮肤颜色是否产生变化,并询问患者皮肤感觉等。利用药物处理后2天内,若患者肿胀部位出现水泡,则需利用消毒穿针引流,2天后,水泡数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深,针眼部位显示为暗红。3天后,患者的肿胀症状有所改善,7天后,肿胀基第2页共3页本消失。③心理护理。当出现外渗现象后,会诱发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此时,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主动与患者交流,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配合医院治疗。1.4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肿胀症状消失,皮肤弹性恢复症状,皮肤色泽正常。有效:患者肿胀症状有明显改善,没有水泡出现。无效:患者肿胀症状无明显变化,且有水泡形成。1.5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