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前记《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一课我的公开教学,在1986年11月北京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优秀课奖,后又拍成录像,传播较广,对我的事业进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一课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中,被划分在两课中,与东汉历史的同类内容归并、扩展为《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漠北之战的年代和主要将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年代和历史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年代和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含义。思想教育: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学生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民族间友好相处、相互交流对国内和世界各民族发展的进步意义。2、启发学生继承发扬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诚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能力培养:本节课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1、历史学科所应培养的特殊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即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示,获得上述思想教育中提出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评论历史人物,转换表述史事的方法(按人、按时、按事),读历史地图等能力。2、与其它学科相通的基本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特别是注意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衔接)。教学重点西汉与匈奴关系的简况。张骞出使西域的不畏困难、不畏强暴的开拓精神和历史功绩。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民族矛盾。对张骞出使西域所涉及的国内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两个方面史实的理解。教学设备1、《西汉民族关系及丝绸之路》图(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设计,没有条件可不用)。2、图片:丝绸之路上汉代的出土文物。板书提纲第三节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一、西汉同匈奴的关系1、“白登之围”(前200年)2、汉武帝反击匈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119年意义三、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意义四、丝绸之路主要路线五、西南设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西汉建立的初年,在经济、政治方面有哪些重大的作为?(学生答: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经过长期斗争,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从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同外国的关系,来进一步加深对西汉王朝的了解。三、讲述新课请打开课本,打开笔记本。请同学们追溯秦朝同匈奴关系中有什么大事?(学生答: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一带,还修筑“万里长城”。)可是,等到秦末,秦统治瓦解了,边防也松驰了,驻守长城的边防军开赴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场。接着是楚汉战争,刘邦、项羽的目光注视的是皇帝的宝座,谁也不会顾及长城,而这时的匈奴正是一位勇武善战的单于在位:冒顿单于(冒顿在这里读作mòdú)匈奴的畜牧业高度发展,他们重新回到长城脚下,再度进入河套以内,占有广阔的蒙古高原,在我们祖国的北疆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可是,他们给别的民族带来了掠夺、屠杀的血雨腥风。到了西汉初年,冒顿弯弓跃马来叩打中原的大门了。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围困在平城白登山,(指图)在今山西大同附近,这位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眼看要成匈奴的阶下囚,多亏大臣陈平用奇计棗送给冒顿单于的妻子一笔厚礼,单于听了妻子的劝告,才解了围,汉高祖才得脱险。这件事史称白登之围,发生在前200年。多可怕呀!怎样来对付匈奴呢?谈判来解决争端,可能吗?恐怕当时是不可能的,那只能刀兵相见,打得了吗?(学生答:经济上极为贫困,面对匈奴的极大威胁,是无力以武力抗击的。)汉高祖采纳大臣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了“和亲”政策,就是把皇家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丝绸和粮食,还在双方交界地区开放贸易市场。这是为了求得暂时相安。此后,毕竟没再出现“白登之围”那样的危险,保证了“文景之治”的实现,国家积蓄了充足的粮食、钱财和战马,(带学生背诵)“京师之钱累钜万”、“大仓之粟陈陈相因”,这才使汉武帝有可能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这是汉匈强弱对比变化的结果,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