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1.通过学习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让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基础知识。2.学习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发展关系,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事物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原因和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要求他们能够理清历史制度发展的过程。教师注重思考问题的设计。通过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过程,利用历史问题引发现实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之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在学习隋唐政治经济制度革新的历史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社会制度的先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难点:分析科举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历史作用;府兵制和募兵制兴起的社会经济原因;评价两税法。【预习学案】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沿革:时创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2)内容:中书省负责和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尚书省负责,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3)作用:一是三省六部互相牵制监督,分工明确,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二是宰相权力,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历代沿袭。◎拓展:古代中枢机构的变化: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两个朝代,其所建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上承汉魏,下接宋元。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所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的秦汉三公九卿制”的继承和发展.宰相职位的增多,分割了相权。减少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这一体制被后代所继承和发展。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建立后,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统治。(2)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的方式选拔官员;始设,科举制度形成。(3)完善: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和;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成为定制。(4)作用:其一,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其二,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其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3、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1)租庸调制①沿革:实行租调制,并征发兵役、徭役。隋朝时允许纳代役,形成租庸调制。唐朝时纳庸不再有年龄限制。②内容: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交纳定量的谷物叫“租”,交纳定量的绢布叫“调”,纳绢布代役叫“庸”。③作用:其一,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的富强;其三,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①原因:由于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实行: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建议实行。③内容:每户按交户税,按交地税,取消其他赋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④特点: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⑤作用:积极方面,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按土地与财产征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消极方面,政府放弃调节土地占有,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大地主把赋役转嫁给农民,农民的负担也更加沉重。◎拓展: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施行,后者仅征税不授田。2.赋税制度的演化:唐朝是赋税制度完备和发展时期,统治者在这方面作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和调整。先是发展了北魏的租调制,实行租庸调制;继而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