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广州市增城区富鹏小学陈红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9页例题6及课后相关练习。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知识运用的现象,以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最终目标。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角色,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教材分析:“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作为问题解决,突破传统意义上解决等同于应用题的认识,而是将解决问题是作为把先前所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过程。教材以求橡皮泥、梨这两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对规则的立体图形已有了感性积累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学本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想到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明确不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排水的方法计算出它的体积.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关键:理解上升(或下降)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没入水中的物体的体积。教具准备:量杯、水、石头、无刻度长方体容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各种物体(规则和不规则)。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常见的熟悉的物体导入,孩子们会有一种亲切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通过直观图片,清晰地展示出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区别,引起孩子的探究欲望。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一)用烧杯测量梨的体积1.出示教材第39页教学例题6。2.阅读与理解:(1)说一说你读懂的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理解“设法”的意思。(3)板书:求橡皮泥和梨的体积。3.分析与解答:(1)说一说:你有哪些办法求这两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议一议: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3)探一探:(用烧杯测量石头的体积)①明确探究活动要求,A、利用水、烧杯测量石头体积;B、操作过程中完成实验记录单;C、小组内说说你们的做法及发现。②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石头体积测量实验单我们发现:③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请两个小组一边汇报,一边演示)。A、理解:“完成浸没”B、知道:石头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C、三个结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下降部分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溢出部分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亲历整个操作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④理解上升(下降)的原理:“上升(下降)部分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这一结论。(课件直观演示)【设计意图】孩子有了亲自的操作,再加上ppt的演示,通过老师的提问,追问,反问,让孩子能够清晰地得到“上升(下降)部分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这样一个结论。(4)小结:排水法这些方法都叫做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