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双基在线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中国近代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时务学堂D.弘文馆2.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A.1898年B.1905年C.1912年D.1949年3.由于形势所迫,20世纪初,清政府制订新学制,普遍兴办___________,并最终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4.右图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说《狂人日记》,其作者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5.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作是()A.《子夜》B.《屈原》C.《送子天王图》D.《愚公移山》6.阅读下列材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请回答:(1)这是哪一首歌的部分歌词?(2)为什么说这首歌是时代的最强音?(3)这首歌在中国具有怎样的地位?7.《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A.聂耳B.田汉C.郭沫若D.冼星海变式活用8.【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9页练一练】鲁迅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代表作有()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C.《孔乙己》D.《愚公移山》9.【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9页活动与探究第1题】1904年,张之洞的主持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了,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在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置历史课。由此,历史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中国学校,时至今日,屈指算来也有一百多年了。1909年,清朝政府将中学分为文科与实科,历史在二科中都有设置。根据《奏定学堂章程》中的课程和课时,结合晚清的历史现状,你能探究一下当时历史课程的特点吗?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B卷)拓展应用易错题★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时期创办的()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1905年D.辛亥革命时期★2.下列属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小说是()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②《小二黑结婚》③《屈原》④《黄河大合唱》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创新题★3.文化艺术是对时代的反映,在文化艺术中能折射出时代的特征。请结合课内外知识,列举出至少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予以说明。信息迁移★★★4.阅读思考:蔡元培开创新北大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思想、明确大学性质入手的。在就职演说中,他坚定地宣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同时,他又对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的设置进行改革:建立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网罗名家。请回答:(1)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蔡元培是怎样对北大进行改造的?(3)试想一下,改造以后的新北大会出现什么新局面?开放探究开放题★★★★5.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先驱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1)你对鲁迅的作品了解多少?(2)就“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谈谈你的看法。探究题★★★6.192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其主要内容有:一: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二:实行六三三制,即初级小学四年(从六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三: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采用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予以变通;对于精神及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学者,应进行补习教育。请回答:(1)80多年前,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你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有无实施的可能?为什么?(2)对于改革案中的内容,你认为哪些是我们现在已经采用或者是正在提倡的?(3)你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有何解决办法?中考实战7.(2007?河北省)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