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一、选择题(A)卷1、鲍姆嘉通被称作美学之父,1735年第一次在《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称诗的哲学为感性学,标志着学科美学思想的成立。2、以下不属于美学的是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学科3、最早的史前壁画拉斯科岩洞壁画4、谎诞5、我国第一个正式将美育定为教育内容的提倡者蔡元培6、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突出的一种是情感7、崇高8、漫画、相声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9、不属于自然美代表模式的是天然模式10、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是儒家的孔子二、填空1、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2、审美经验模式有审美体验、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3、德国美学家本泽通过三种特性将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做了区分,这三种特性是固有性、预期性和确定性一、选择题B卷1、19世纪末页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形而上学思辨。2、在论述人格美时孟子提出了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句话中的美指崇高优美3、人的本质力量化又指马克思4、酷5、第一个提出寓教于乐的是贺拉斯6、春风又绿江南岸感觉7、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接触桥梁是艺术品8、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是对称与均衡9、古希腊悲剧…………命运悲剧10、梁启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二、填空题1、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2、审美领域的基本特点情感性、非概念化与感知性、趋向无限性、直觉性3、18世纪后期出现了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美的艺术专指音乐、诗歌、绘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实用技术是指农业和纺织,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名称解释1、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它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具有源初性、亲历性和整体性。2、功能美从人的使用对象的角度对技术美进行分析,也可以把它视为功能美。功能美的范畴具有广泛的意义,首先,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展示,它的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观化,其次,功能美通过特定的组合秩序促进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3、自然人化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从本质上讲: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4、恐怖是丑的审美范畴之一,主要是对“异性”反常的形式的虚构组合,是对形式背后可能的内容和支配力量的“升格”或神秘化,其审美感受是恐惧感、惊悚感、崇拜感和厌恶感的混杂。因此,否定、背离以及与之相关的惊悚、恐惧、神秘、厌恶等,是恐怖美学范畴的主要特征。5、完型心理又称“格式塔心理”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也指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心理倾向。强调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人的心理对对象的组织构造和整体化作用,即“完型”作用。6、实用器物实用器物的意义在于其实用性,即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联。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实用器物包含着人的需求、态度、目的,体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创造性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反映出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所达到的历史性水平。7、荒诞是指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的本质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或成。换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8、技术美技术美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人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