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s普通用户官方群实名制群号:202835762个人信息需包括6项:QQ号真实姓名单位全称所处部门联系方式(手机或固话)email地址请用户将个人信息以邮件形式发送到:peixy@midasuser.com群内讨论问题建议:1.简单问题群里讨论。2.需要查看模型或者几句话说不清楚的问题直接发到主页官方论坛:http://www.midasuser.cn/bbs,官方论坛也是技术支持人员每天必看内容。3.如果很难文字表达,与值班技术支持人员联系,电话直接沟通老朱陪您学Civil—施工阶段联合截面模拟小箱梁湿接缝施工阶段联合截面模拟小箱梁湿接缝目录本期主要内容:1.SPC生成联合截面文件2.网格划分及导入技巧——梁格位置的确定方法——分批导入CAD模型3.斜腹板钢束输入方法4.施工阶段联合截面设置5.联合截面模型、全截面模型、施工阶段采用预制截面模型结果对比。工程概述1.工程概述:本例分析模型为1-20m预制小箱梁。分析重点通过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功能,模拟小箱梁预制、架设及浇筑湿接缝的全过程。工程概述主梁立面标准横断面工程概述边梁横端面中梁横端面工程概述钢束立面封锚位置跨中位置坐标表平弯大样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1.预制阶段主梁跨中段内力结果对比(恒载)预制截面联合截面全截面结论:全截面由于预制阶段包含了湿接缝部分,内力结果偏大。边梁误差(1383.8-1280.2)/1280.2=8%。中梁误差(1362.4-1155.1)/1155.1=18%。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2.预制阶段主梁跨中段应力结果对比(恒载下缘拉应力)预制截面联合截面全截面结论:对于预制阶段,按预制截面或者全截面分析,恒载(自重)对结构应力结果影响不大。注意:目前版本联合截面应力没有考虑钢束对截面特性的换算,故联合截面和预制截面本该应力相同但结果略有不同。在模型中表现为,联合截面模型删除钢束与否结构的应力计算结果不变。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3.预制阶段预应力钢束产生的应力结果对比(截面下缘左侧4号点)预制截面联合截面全截面结论:1.联合截面和直接采用预制截面计算出的结果比较接近(误差原因也是换算截面特性造成)。2.显然预制截面和全截面钢束产生的效应差异较大。2.对于预制/联合截面,明显对称结构对称钢束为何左右边梁应力差异较大(1MPa)???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1)不对称应力点分析(以预制截面结果为例)结论:1.不对称的原因不是两片边梁对称位置计算结果不一致造成的,而是由于应力点位置不同。2.同一片边梁为何34点应力不同??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2)不对称效应分析(以预制截面53号单元i端为例)结论:1.由于截面不对称,造成位于对称腹板上的对称钢束产生了Mz方向的横弯,从而造成34点的应力差。2.应力点12的应力差达到3.5Mpa。3.有些施工图悬臂端部分截面采用后期浇筑,个人认为应与此项效应有关系。123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预制)(3)不对称效应分析(以全截面截面53号单元i端为例)结论:1.由于全截面不对称性明显减弱,故34号点的应力结果趋于一致。2.相对于真实的应力结果此模拟方法显然忽略了预制过程中的应力不利现象。(虽然自重荷载增加及截面面积增大,但计算结果显示这两项对应力有利因素均较钢束偏心是微不足道的)123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二期)1.跨中梁段二期荷载结果对比结论:1通过分离施工阶段荷载中的二期荷载可以单独查看此项荷载的效应值。2.对二期荷载,两种分析方法应力结果基本一致(联合截面没有考虑钢束对截面刚度修正造成应力误差)。全截面应力、内力联合截面应力、内力施工阶段荷载结果对比(最终合计)1.跨中梁段合计结果对比:结论:1由于内力主要用于承载能力的比较,故比较恒载内力即可:中梁(2628.7-2685.8)/2628.7=2%边梁(2724.4-2698.2)/2698.2=1%2.应力结果需要考虑全部荷载:中梁(5.2-4.4)/5.2=15%边梁(3.6-5)/5=28%3.应力差距悬殊主要是因为预制阶段累加下来的误差。全截面内力(恒载)联合截面内力(恒载)全截面应(4号点合计)联合截面应力(4号点合计)使用阶段荷载结果对比(汽车荷载)1.跨中梁段合计结果对比:联合截面应力(4号点)全截面应力(4号点)全截面内力联合截面内力结论:1.移动荷载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