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比例课题正比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中的正比例关系,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关系及初中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教学开始,借助学生回顾常见数量关系,理解相关联的量的含义。而对于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借助教材提供的例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观察、计算、讨论中不断探索数量与总价的关系,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亲身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既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目标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2.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3.渗透函数思想,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辩证观念。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学习难点掌握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导案学生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5分钟)回顾学过的数量关系:出示题目,让学生回答。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时间路程=速度。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数量总价=单价。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成什么关系。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量关系,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1.根据表格填空。表中(面粉的袋数)和(面粉的质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2),即(比值)一定,这个比值实际上是(每袋面粉的质量)。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二、自主探索,理解正比例的意义。(19分钟)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教材第45页例1主题图和统计表。2.学生观察上表并小组讨论:(1)表中有哪几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2)总价和数量这两种量有变化吗?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2.(1)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2)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总价和相应数量的比值一定,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一定)。量是否成正比例。(3)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引导研究定量。(1)观察表格中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与之相关联的哪个量?这个量与表格中的两种量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总价/数量=单价(2)小结: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单价,在这里,单价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4.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①在上面的关系式中,哪种量是变化的量?哪种量是不变的量?②总价和数量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2)揭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指出:上表中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5.字母关系式表示正比例关系。(1)讲述:如果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另一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与定量之间的关系?(2)全班交流: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6.引导举例,强化认识。(1)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自由举例。(2)学生发言后小结。3.(1)独立思考,明确:单价与数量、总价是相关联的量。(2)学生独立计算表中的单价,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理解“一定”的含义。4.(1)①总价、数量是变化的量,单价是不变的量。②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总价和相对应数量的比值一定。(2)学生结合表格,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5.(1)学生试列出关系式:y/x=k(一定)。(2)小结:①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6.(1)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