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历史组教学设计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程标准分析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个子目:“中原王朝同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即可看出)。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三、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能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2)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历史组教学设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归纳法、启发式讨论法等结合。七、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八、课型与课时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九、教学流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教师:(出示石榴、核桃、芝麻、葡萄、胡萝卜等图片),这些食品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好吃的东西可不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的西域传过来的,那么大家知道西域在哪儿吗?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请看第16课,这些疑问自然就有答案。(二)新课学习(板书第16课课题“秦汉开拓西域好丝绸之路”)板书: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2、张骞出使西域[教师设问]:张骞出使西域须完成什么任务?[学生回答]: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历史组教学设计[教师设问]: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学生回答]: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国力昌盛,汉武帝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彻底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在汉武帝之前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教师设问]: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设问]:那么是否能就此否定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虽然张骞未能说服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但是张骞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教师提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任务与第一次相同吗?完成下表(投影展示)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背景积极备战,打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任务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成果了解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往来的愿望互派使节,交往日趋频繁[教师提问]:张骞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