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的作用。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2.明白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教学难点: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具准备:课件第二课时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开火车读词,课件出示。你能选用这些词语,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一、读题导入,回顾全文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史学家谈迁,走进语言文字来了解他,来感受他那(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板书:编写明史)他遭遇的厄运是什么呢?(划出文中有关语句)二、品读“初次创作”,体会艰辛与喜悦1.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为什么说是致命的打击?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相信你一定会对厄运有更深的理解。圈点勾划你认为重要的语句。2.组织交流师:谁来谈一谈?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指名读这句话。师:这句话中,有一组数字,你能从这些数字读懂什么?20多年——时间很长,可见谈迁的坚持不懈。(据史料记载,谈迁从27岁开始写《国榷》,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啊。)6次修改——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问生:你们写作文修改吗?改几次?课谈迁却改了6次,体会到什么?)谈迁著书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50多岁——可以说《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的心血。400多万字——字数很多,的确是鸿篇巨制。(我们的语文书大约5万字左右,也就是说一本《国榷》的字数相当于80多本我们的语文课本。)“20多年”,可见谈迁坚持不懈;“6次修改”,可见谈迁精益-1-求精;“50多岁”,可见《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心血;“400多万字”,可见《国榷》是名副其实的“鸿篇巨制”。4.师:这些数字,我们读着、读着,读出了谈迁历经艰辛,更读出了谈迁的坚持不懈,读出了谈迁的精益求精,读出了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谈迁的毕生心血。带着你的这些理解,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指导朗读。三、品读“痛失书稿”,体会悲痛与坚强1.过渡:谈迁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榷》,从青年写到老囯年,从满头的青丝写到两鬓的白发,为写《榷》,他家徒四壁;为写囯《榷》,他染了一身的重病,可以说这部榷就是谈迁用生命换来的囯囯。然而,一个小偷在一夜之间偷走了所有的书稿。2.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心情会怎样?(生谈)师: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是啊面对这致命的打击,谈迁他——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师:茶饭不思,谈迁在思什么?夜难安寝,谈迁在想什么?(师引导结合课文内容说——)生:想《国榷》,想编《国榷》的艰辛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却家徒四壁啊!4.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这份痛苦,这份透彻肺腑,你们能感受到吗?把你们的这份感受读出来吧!。(从同学们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谈迁正无力地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泪如雨下,仿佛听到了他颤抖的心声。)师: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这种痛刻骨铭心。这种致命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很多人以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了,但……齐读。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