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突破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差异性丹阳市珥陵初级中学212362陈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突破学生的差异性实现高效课堂成为师生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教育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真正高效的教学,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巧妙整合了“分层导学和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信息教育普及性、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尽可能的促使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合作现象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布置了一项上机操作任务之后,有几位“高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就开始玩上网甚至游戏……,而也有些同学却思考着不知从何做起……现象二:另一堂信息课上,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整节课老师都在应付此起彼伏的提问声……一堂课很快结束了,但课堂学习效率很低、达成度也不高……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的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一、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这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着以下的几个问题:1.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受地区经济、家庭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等影响,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这表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确实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2.教学任务容易“一刀切”。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如教材内容偏重于操作性,学生操作水平高低不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偏重于上机操作,教师评价工作过于简单化等原因,往往造成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时出现简单的“一刀切”现象,根本不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学习能力不同等情况,用同样的标准、相同的内容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分层导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对于学生以上的差异性和教学任务的“一刀切”问题,我认为既无可能也非必要去完全消除这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从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但这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高水平调控课堂学习行为。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在关注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分层导学的具体实施。1.教学目标的分层:确立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分层导学不应该将班级分层打散,而应该面向全体施展教学。义务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分层导学法充分应用于传统的教学班,无需为分层导学对学生作多大的调整,更不需要对班级进行人为的“分类”或“分层”,而且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学生层次越大,其分层导学法的效果更佳。具体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等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认知智能领域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例如作品创作中不同学生在艺术表现、技术应用、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在确保每位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应当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发展自己。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每分钟输入30个以上);高层次的学生,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每分钟输入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