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家庭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镇江实验学校杨爱华摘要: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精神和责任感等。但它又受到家庭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经济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父母对体质健康的认识程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关键词: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是2021年建党100周年至2049年建国100周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公民社会的中坚,他们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得失成败。他们是谁?不正是现在的学生吗?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怎样去肩负呢?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它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拔尖人才。而21世纪的人才竞争,不只是智力的竞争,而是包括体力、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综合竞争,竞争成败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国民的健康状况。长期以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但其结果却不太理想,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我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学校体育的调查也发现:学生锻炼能力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低,“知行冲突”在高年级学生中十分普遍。面对如此尖锐的矛盾,我们应该怎样去调整我们的视角以怎样的方式去重新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呢?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那么,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呢?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协作,更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的养成,都受到家庭这个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体育的兴趣是在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和产生的,而兴趣又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驱动力,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过程。父母在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就慢慢培养了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刚开始的兴趣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家庭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的影响,促进了他们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间接兴趣就逐步成为主要倾向。慢慢地,体育锻炼就成了一种需要,再经过反复的练习,就逐渐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它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影响和养成的过程。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它,去战胜它。而体育锻炼就可以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每一个家长都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那么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力所能及,但又需要付出一定努力,遭受一定挫折和失败,并能战胜挫折和失败的运动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完成它。鼓励他们去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这样就可逐渐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逐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家庭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这是心理学家对自信的定义之一。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是自信的前提。在体育锻炼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因为某次挫折,便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十分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这个时候,学生的内心之中总是会期望得到一些来自别人的帮助和关怀,期望着有人能够来和他们一起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家庭就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每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