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VIP免费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_第1页
1/3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_第2页
2/3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_第3页
3/3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教学研究促新教师成长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新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于新教师而言,应侧重教学活动的研究,把教学当研究,在研究中成长。1、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对能否上好课至关重要。学校对新教师的检查,也常常把是否认真备课视为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了解课标。只有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学科目标,才能使用好教材。二是熟悉教材。对教材总的框架或编排要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并作不同的处理,这在教学中是允许的,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三是熟悉学生。新教师所任教的课往往是各学段的起始阶段,这里存在着高低学段学生的知识及学习方法衔接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四是熟悉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2、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般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于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中的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其主要形式有:[1]一人同课多轮式——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其程序为: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2]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教研组里的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方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为:教研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主题→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议课。实施这一模式可以使教师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3]多人同课循环式——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由第一个教师按教学设计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课后立即进行集体研究、反思原设计目标与实际效果间的差距和问题,再修改教学设计。第二位教师按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再上公开课、集备组教师再听课、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再修改教学设计,然后由第三位教师上课。如此步步深入研究、教师依次在新的基础上执教,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二、拜师学艺伴新教师成长在新教师的成长当中,如果没有老教师的引领,新教师会失去方向,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永远小于团体的群力。独学无友孤陋寡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大忌。有些教师关门教书、闭门改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和别人交往与接触,这不能说不可以学习提高,但在学习效率和效果上肯定会受到影响。实践证明,拜师学艺是新教师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但新教师在拜师学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真心实意地虚心求教。第二、应该不齿下问。“善问者能过高山,不问者迷于平原”。既然拜师是学习,不懂不会的就要虚心请教,不要爱面子,不要怕人家看不起。第三、既要虚心学习别人,又不能迷失了自己。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局限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各有各的局限,新教师学习是为了提高,若是一味模仿,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第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多层面的求师,即有学科层面的,也有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层面的。中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学艺固然是好事,但并不能代替一个人的自学和专业成长,路可以由别人来指点,方法可以学,但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来走,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三、总结反思助新教师成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因此他提出了教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