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于漪•作者简介•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她上课注重“教文育人”,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和书写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芳菲(fēi)婵娟(chán)雕镂(lòu)绚丽(xuàn)镌刻(juān)心旷神怡(yí)雨晦(huì)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雨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丽:灿烂美丽.•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第一段中对比成分及其作用•“不少”、“有的”--------“几件”•“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用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回忆了四件往事:1、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2、品——《千家诗》3、听——两个国文老师讲课4、听——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作者为什么要给文章取名为《往事依依》呢?•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情。思考问题•一、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二、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看图画•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回忆小时侯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焦山风景想一想•一、朝夕相处的山水画,为何竟“百看不厌”?•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二、重读《水浒传》,于老师懂得了什么道理?•懂得了“想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2---品往事---看画1、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百看不厌----怎么看也不厌烦;身历其境----亲身经历过。3、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品往事---《千家诗》1、为什么作者说“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家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因为“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在这本书中都有反映。2、《千家诗》主要描写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