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突破:(1)搜集地震中的图片,感受灾难带来的伤痛与震撼。(2)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两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二、抓文章主线,梳理课文条理。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吗?(结尾)三、自学交流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个人自学文中哪些地方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感受。友情提示:方法指导:读句子---圈词语---谈感受2.小组交流四、班内交流(一)学习生前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1.学生交流读句子:(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指名读句子:(2)学生谈感受:我从“拉”、“撑”、“护”这几个动词,体会到了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动作之快,感受到他对学生无私的爱。2.引导: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细细地体会。(学生自学-----小组交流)3.班内交流:(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板书】(情况十分危急)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学生读句子:自由读----指名读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学生自由读句子: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当机立断)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怎样读?(很镇定的感觉)(3)情况越来越危急了!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学生读句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谈感受:我从“摇晃”、“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4)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令人敬仰。(再读句子,读出镇定、勇敢。)(5)这时候,深重的灾难发生了。引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灾难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离,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教学楼外人们的惊慌与哭泣……)(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老师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想到的是他的学生,唯独忘记了自己。(二)学习谭老师牺牲时最后的姿势过渡:地震平息后,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1.课件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们怎样的感受?【板书】(震撼)刚才这句话中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