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四川峨眉徐国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例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教材修订后,将这部分内容由实验教材的三年级上册调到本册第六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了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进行学习的。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主题图通过用11根小棒分别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分别摆了这样的几个图形后都有小棒剩余,从而引入“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例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草莓的活动,发现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没有剩余和有剩余,在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样,一方面把“表内除法”(余数为0)与“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不为0)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对比着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自经历分物过程的数学化。根据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二是经历分物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其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顾泠沅先生的研究,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其学习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数学化与寻找意义,这两个互逆的过程。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操作感知,提示课题”;“实际操作,对照引入”;“尝试列式,数学表达”;“回归生活,寻找意义”;“脑中分物,巩固理解”;“圈圈画画,深化认识”等六个环节。在这个主体教学环节中,环节一是感知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环节二,将表内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作为一个整体,对比引入,从旧知中生长出新知;环节三至环节五,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寻找意义的互逆过程;环节六,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外延的扩充认识,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2.经历分物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要分的实物(黄豆)和几个盘子(用纸剪出代替)。教学过程:一、操作感知,揭示课题1.出示P59主题图,观察后说一说小朋友在做什么呢?2.模拟操作:学生拿出11根小棒像图中小朋友一样分别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边摆边观察:摆了几个?小棒用完了吗?3.交流:在刚才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都剩了小棒,剩下的小棒不够摆一个图形,剩下小棒根数不同)。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操作中,感知生活中平均分物有剩余的现象,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实际操作,对照引入1.分6颗黄豆(1)摆一摆师:请同学们拿出6颗黄豆,每2颗摆一盘,摆一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说一说师:谁来说一说,6颗黄豆,每2颗摆一盘,你摆了几盘?生:6颗黄豆,每2颗摆一盘,我摆了3盘。(3)列算式师:你能用一个算式把刚才分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学生书写算式:6÷2=3(盘)2.分7颗黄豆(1)摆一摆师:刚才我们摆6颗黄豆,每2颗摆一盘,摆3盘,正好分完。请同学们拿出7颗黄豆,也是每2颗摆一盘,摆一摆。(2)议一议这次摆的和前面刚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表达的见解可能有多了一颗,有一个盘子只有一颗,剩下的一颗不够摆一盘等)(3)说一说师:谁来把刚才摆的过程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设计意图: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这样对照引入,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联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两者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三、尝试列式,数学表达1.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师:你能像前面一样,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分黄豆的过程吗?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写算式。2.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