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间别墅山语间别墅大师作品分析目录1.建筑师简介2.建筑分析2.1.概况2.2.建筑与场所2.3.建筑平面分析2.4.建筑空间布局特点2.5.建筑结构形式2.6.建筑形体特征2.7.建筑立面分析2.8.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细部处理3.建筑评价1.建筑师简介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张永和•经历:1956年出生于北京,于1993创立非常建筑工作室。曾获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至今为止出版发表8本书籍和专著。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从2000年至2008年,先后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学校任教。•刚做建筑师时,张永和就认为,建筑设计者应该像小说家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像人类学家那样研究人们活动的每个细节及其意义,来仔细体察人们的活动与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张永和说他不喜欢地标性建筑,他说:“我就想盖为了生活的房子。”•张永和:"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边缘"(引自《时尚》杂志1997年对张永和的报导)。•非常建筑工作室•成立于1993年,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名字是与张永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就知名度而言,或者可以说张永和的声名已经涵盖了他的工作室。这是一个建制、模式和作品都异常模糊神秘的为国内仅有的私人建筑研究、设计机构。张永和曾清晰地表述过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学术姿态,即“不认为商业实践存在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认为建筑的进化建立在不懈的严谨的反思和实验的基础上”。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非常建筑工作室经历了工作重心从纯概念到概念与建造关系的转移,但是对建筑语汇的拆解与思辨始终是其坚定的生存信念——思辨的乐趣、变的乐趣、质疑的乐趣,甚至建造过程的乐趣,都远远胜过建成品的成就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永和及其工作室与眼下那些以商业成功为惟一目的的建筑师事务所之间在理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与那些着意追随西方流行思潮的建筑师、评论家和媒体有着巨大差异。•主要作品:•席殊书屋,北京,1996•山语间别墅,北京,1998•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1998•玻璃洋葱西餐厅,北京,1999•远洋艺术中心,北京,2000•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青岛,2001•二分宅,北京,2001•苹果社区售楼部/美术馆,北京,2003•狮子林会馆,北京,2004席殊书屋晨兴数学中心二分宅狮子林会馆•张永和的建筑思想随着建筑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顺应全球化趋势和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化与城市化双重进程,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和调整。•在1996年以前,可以作为第一个阶段,他所主张的是叙事建筑,以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院落空间的探索,在这期间的方案,纸面工作多于实际工程,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多于对于建筑作为一个动词的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对建造方式,材料和构造的关注。•1997年之后建筑与基地、建筑与城市或自然风景之间的关系成为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工作室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对于张永和而言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便是从山语间这个项目开始的。2.建筑分析2.1.概况•建造时间:1998年•建筑面积:430平方左右•位置:北京市远郊怀柔山中•用途:与友人相聚,共享山林野趣•结构:钢梁柱结构,原有梯田的挡土石墙被重砌这个空间为数不多的几堵围护墙。空间其他的界面均用透明玻璃构成,使周围山色一览无余。•主人:潘石屹他以前卫著称,被看作是当今中国最活跃、最具有鲜明个性的房地产领袖之一。作为SOHO中国董事长,他开发的项目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此外,他对待生活与事业的乐观、机变与坦率,也使他成为一个公众典范,媒体红人,是拥有最多微博粉丝的房地产界人士。•建筑有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功能:见立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与中国山水之间的关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