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研究李艳红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数学教学。但我们教师在实际运用上也会步入迷途,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又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课堂教学符合现代化教育需要,从而有效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关键词:优势、迷途、有效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以下研究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也起着显著的作用。<一>、化平淡为生动。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中,而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我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几年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把平淡的主题图变成生动的动画故事,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本身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只卡通小精灵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汇丰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一个课件顿时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化繁难为容易。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倒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从而达到由深1变浅,化难为易的目的,在结合教师必要的讲解,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算法的多样性单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从抽象的语言中体会和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多媒体课件把36+8的“凑十法”、“点数法”、“连加法”、“估算法”、“凑整十法”、“个位加加法”等算法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学生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形式,成功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学生单纯的学会模仿,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这一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