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海瑞其人其事,认识到不只治水,干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3.学习文中用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观点的方法。【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文言大意。2了解海瑞其人其事,认识到不只治水,干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3.学习文中用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观点的方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要求读流畅。2.借助页下注、工具书疏通文意。3.查阅关于海瑞的资料,了解海瑞其人。【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1.导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后世传为佳话。为什么大禹不入家门?他要去察看地形,了解灾情,掌握水患的第一手资料。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亲自实践了,所以终将水患制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治水的课文——《治水必躬亲》。2.简介作者(实物投影)——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谭诗》《履园丛话》。二、走近文本:1.自由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可以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让学生质疑不会读的字词或要求学生上黑板注音:泥于掌故亲给钱粮好逸恶劳)2.集体朗读。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文中找出那句话(.ppt投影问题)“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请学生疏通句意,齐读此句。三、合作探究:1请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作者是如何讲清楚这个道理的?(小组合作讨论,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疑难的文言字词)在探究作者是如何讲清这个道理的过程中预设一些问题:(1)作者先从什么角度谈治水的方法?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要防止出现的现象。可自然联系到鲧治水不成的故事,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治水为什么不能出现两个“不可”中的现象呢?(ppt图片)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3)为了阐述治水必躬亲,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道理?摆出具体的海瑞治水的事例,解决疑难字词,再疏通句意。(板书:摆事实)(4)海瑞在你心中是个怎样一个形象?理解以具体事例阐述道理的作用。(ppt介绍海瑞实物投影)——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朝元老,事必躬亲,务民刚正,留名千古,弃官保节,扒贪画皮,九州巡阅,逝于任上。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其英名流传至今,谥号忠介。作有《海瑞集》)运用具体事例可以使读者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与接受作者的看法,更具说服力。(5)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什么后果?这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的?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是办不好的。(板书:讲道理)2重要的文言词解泥:拘泥盖: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就因为”穷:追究到底是以:因此昔:过去布袍缓带:穿着轻便服装给:供给未尝:不曾如是:像这样举:办事成功如:如果计:考虑远:远离好:爱好恶:讨厌3总结思考:海瑞治水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可以联系实际谈谈。(ppt问题)通过刚才的讨论与交流,我们了解到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者们躬亲、清廉。相反,由于少数人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出现,給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所以,不只是治水必躬亲,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躬亲,清廉。4齐读课文四探究拓展其实治水之道酷似治学之道,能否联系生活实际,以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谈谈治学必躬亲的道理?(ppt问题)例:治学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学有高低,思有缓急,悟有浅深,道有曲直,非百读不得其髓,非精研不穷其意。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治学之法,既不可死板硬套,泥于局部,亦不可抄袭他人成果.盖人有勤惰,心有坚晃,识有难易,待有善恶,非勤学不得其果,非好问不穷其意,是以必得废寝忘食,不耻下问.昔匡衡凿壁借光为治学,衣衫褴褛,置之度外,度步于小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