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如何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应用中的实效性呢?我的做法是: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有效的?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只有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才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是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是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在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时,也不能忽视了这一原则。例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运用多媒体展现一个“山羊快餐”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而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通过呈现生活实物,如红领巾、扇子等让学生先来感受一下生活中存在的角,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存在的角的概念,远比在多媒体中展现直观。再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从出发开始,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愉悦了情感,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当然,也可利用多媒体完成上面的行走,只是,学生的兴趣一定不如自己同学的现场表演浓厚。2.注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多媒体,但不能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只有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两者优势互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这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图像的使用,虽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习者需要领会,在大脑中努力拼凑,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即使采用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而信息化资源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化资源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数学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时,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厘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用实物进行测量学生是无法看清的,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面前的计算机清晰地看到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演示过程,进而很好地掌握测量方法。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能用厘米进行测量的物体都一一带进教室,而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