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三山中心小学史庆梅《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读课文,反思课堂,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上课比较有激情,很投入,能贴近学生。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也是因为教材简单的原因。我自己如果能够把过程熟练些效果就会更好。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为了能够感悟到小猪的厨艺、小猪的能干,在顺序上做了调整。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小猪眼前一亮,开心地喊道——(课件)齐读。看看小猪怎么了?你看到什么了?(口水)瞧他这副开心的样子,抽生读。——小猪一分钟也等不及了,课文中有个词语最能表现小猪着急的心情——?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怎么样?它会做哪些好些的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课文里也有个词语叫——看看小猪做的食品(课件)你觉得小猪怎么样?(贪吃、能干出色的小厨师)。调整后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小猪的贪吃和能干,还恰到好处地理解了“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的意思。我就在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猪怎么样”在学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也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牛怎么样”;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抛出“你又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和小猴”?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主线就凸出来了,真正做到了“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最后三个小动物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立体感有了,整体性强了。为了打破设计的平铺直叙,也为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性,在课文第二部分让孩子们说小动物特点的时候就有意打乱顺序,“你想先说谁都可以”。在指导学生造句时,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说得不错。尤其是抚摸的指导,我从这个动作中生发出不同的情感,关心的,赞扬的,鼓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抚摸代表了千言万语。由于节奏不够快,以致于最后的反馈环节没有充裕的时间,只能安排学生写一写了。有时候也许是教师婆婆妈妈说的太多唯恐学生不懂的原因,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学生当堂就懂,教师只需轻轻带过,给学生一个印象,因为这些东西以后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学生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习得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吧。教学和教育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