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促进是有互动的支点VIP免费

教师—促进是有互动的支点_第1页
1/2
教师—促进是有互动的支点_第2页
2/2
教师,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摘要: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也对教师提出“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或语言、或文字、或图画、或动作皆可以暗示。”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教师,更应努力消化这一点,并付诸实践。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时,提出“教师要活”。所谓“活”,就是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我们在师幼儿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活教师”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在工作中,我就曾遇到这两件事:案例1:“老师要骂的”一次晨间游戏时,帅帅带来了一些玩具,幼儿们都好奇地围上去,挤了几层的人。“不要动,老师要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这样一句警告,那只正在抚摸小火车的手立刻缩了回去。这使我感到愕然,“老师要骂的”一句更让我心情沉重。回想起来,平时为了管理方便,总是会限制孩子这不许动、那不要碰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或许正在一点一滴地扼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我深深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不给孩子提供更宽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呢?案例2:“我们不是第一名”在一次中班“水果拼盘”教学观摩活动中,幼儿都表现得相当投入。在活动最后一个评比环节时,一位观摩老师问一小女孩:“你们会是第几名呢?”那小女孩骄傲地说:“我们会是第一名,我们最好。”比赛结果是那女孩一组获得第三名。观摩的老师又询问小女孩:“现在你们是第几名。”小女孩失落地摇摇头说:“不是第一名。”观摩老师继续问她做的是否最好,女孩以轻轻的摇头来回答。此时,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当幼儿充满热情地深入到活动中去,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表现出充分的自信时,我们应理解每一个幼儿此时己经获得成功,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他们的人格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类似的案例在我们的工作中很普遍,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用更好的“活”来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呢?一、寻找沟通点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解读的书。他们的心灵世界之丰富并不亚于成人,他们特别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找到引导他们的适宜的方法。如有个孩子不愿排在队伍末尾,权威型的教师就会认为孩子无理取闹,采取逼迫的手段让孩子听从老师;而平等型的教师就会轻声细语地询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找到问题的所在,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幼儿解决。在以上两种类型的教师中,孩子更容易与哪一种教师沟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二、把握兴趣点教师应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三、探究深入点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有限,探索较多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就要对幼儿点拨,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当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停留在外形上时,教师就要寻找“放大镜”,把孩子的兴趣点引到动物内部奥秘的问题上。当然,在师幼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一个度。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教师要在孩子动了脑筋而问题不得解决时再行启发,学生才会善于类推,由此知彼。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的世界,是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这也意味着幼儿投入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提供一个充分的“活”的空间,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机会。四、挖掘闪光点《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师—促进是有互动的支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