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对“的”、“地”、“得”这三个词的用法含混不清,乱用一通。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它们的用法,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二、修改病句,强化认识这里有一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请大家来当“医生”,给这些句子治治病,以强化已有认识。1.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2.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3.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正确用法应为“考得”、“紧张地”和“助人为乐的”。)“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如: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如: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如: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用口诀来概括:先代词(或形容词),后名词,的也;先副词,后动词,地也;先动词,后副词,得也。病句修改举例:例1、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这里,“考的”应改为“考得”。例2、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这里,“紧张得”应改为“紧张地”。例3、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里,“助人为乐地”应改为“助人为乐的”。的、地、得的区别看见自己的孩子对于“的、地、得”的用法不能很清楚的区分,所以找了点资料,和大家共享。口诀:以下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名词前面白字“的”修饰限制+的+名词动词前面提土“地”修饰限制+地+动词动词后面双人“得”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1、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用来修饰名词,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如: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助人为乐的小红、团结友爱的集体。2、地——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用来修饰动词,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形状的时候,往往用“地”连接。如: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愉快地学习、目不转睛地望着、认真地读书。3、得——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如: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考得好、飞得高、兴奋得失眠了、长得很酷。一、分析例句,明确用法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