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教学案例与反思江苏省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张莉教学理念:通过课文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观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本节课教师用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课文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在容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并容易记住课文内容。教学结束时的拓展教学更是在激发孩子爱国情感和自豪感的同是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正确书写“头、了、是”三个生字,初步理解重点词语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电、了”两个生字。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了一座广播电视塔,它的名字叫(东方明珠)(板书课题:东方明珠)学生齐读课题。2.这一课的词语宝宝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词语:黄浦江边广播电视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巨人夜晚五光十色非常好看真是一颗东方明珠(1)学生自由练读三组词语。(2)指名朗读:a.逐个朗读。b.谁能把这一行连起来读。(3)小朋友真了不起,这么多的词语都能把它们读正确了。谁能用上这三组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说上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设计意图】:本堂课一开始,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明确本课学习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美读课题,目的让学生一接触文本就能引起对美的共鸣。通过对课文中三组词语的认读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所学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的读音。由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说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又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素养中说话能力的训练。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东方明珠,感受她的美丽。1.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数数这一段有几句话?说说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2.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1)第一句话你知道了广播电视塔的位置,课件出示:上海黄浦江边,有一座广播电视塔。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指名读)文中说什么地方有什么?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指名说)你能换一种说法吗?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在(什么地方)。(指名说)(2)第二句话出示: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东方明珠”。①你们说,“她”是指谁呀?(上海广播电视塔)②这座广播电视塔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东方明珠)③这个名字好听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这句话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美丽)读着“美丽”这个词,老师想到了花园里盛开的花朵,多美丽呀!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在交流中对美产生感性的理解)④“广播电视塔”和“东方明珠”,这两个名字,你们说哪个更美呢?⑤这么好听的名字,谁能够来美美地读一读呢?你读得真好,把广播电视塔读得更美了,谁再来试一下?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齐读)3.你们喜欢这座美丽的塔吗?(喜欢)让我们再把这种喜欢读出来吧!4.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三、学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1.“东方明珠”这个名字真美,那么,这座广播电视塔的样子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2.指导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吗?指名说。3.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1)指名读。(2)“这座塔”是什么塔?(3)作者说这座塔像什么?(板书:巨人)(4)什么样的人才是巨人?(非常高大的人)a.东方明珠为什么像一个巨人呢?指名答。点红:头顶蓝天,脚踩大地b.广播电视塔像巨人一样高,那它最高的地方都高到哪儿去了?(高到蓝天上去了,碰到云彩了)对,这就叫“头顶蓝天”(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这座塔头顶蓝天,建造在黄浦江边的大地上,平地而起,这就叫“脚踩大地”(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塔是那么的高,它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老师送你们一个词语:顶天立地(出示,读)小朋友们想知道这座塔有多高吗?出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