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宝鸡市高新中学刘泽尧【教材依据】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首先是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也就是全书的第25课,是一篇文言笔记体小说,以河中石兽的故事揭示世间最普通却也最常被忽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好为人师。故事曲折而回环,悬念即落而又起,相当引人入胜。语言则又简洁凝练,通俗流畅。但是毕竟作为学生上到初中以来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篇文言文,而且是涉及到一定自然科学内容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无论从文言字词、事件的科学性真实性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都有一定难度。其次是学情分析。陕西省宝鸡市的学生在小学从未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来到初中后学习了几篇文言文,但是普遍对文言文有畏惧心理。而且学生基础薄弱,而刚巧这一课学习起来又有所难度,所以教授这一课时尽量还是要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习惯为主。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能够积累“并、是、阅、盖、但、去、为”等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与途径目标:训练学生能够利用词典等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五步法——正字音、明句读、通文意、晓内容、辨主旨,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评价目标:引领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目标:使学生在简易的PPT动画展示中明确文中所涉及到的“石兽在河中翻滚”的科学原理。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能够利用词典等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五步法——正字音、明句读、通文意、晓内容、辨主旨,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目标分析:初中孩子刚刚正式接触文言文,需要从最根本的习惯入手培养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来。学习难点:引领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第1页共6页道理。难点目标分析:世间有很多人好为人师,遇事主观臆断,由此产生了很多烦恼和忧愁之事。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往往人们很难铭记于心更难以加以实践运用。而作者纪昀则用这么一则充满新奇味道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让学生能从思想上接受这个道理,从小就培养起正确的处事的世界观需要一个过程。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PPT格式)、简单动画、投影仪、简笔画。2、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认真预习朗读文章。3、学法指导“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质疑和发难很好,本文所讲故事的真实性也确实有很大的争议,相信有些同学学完后还会思辨良久,这就要注意到作者所写《阅微草堂笔记》为志怪笔记体小说,即使是在狐鬼故事之外的人事,也大多是奇特见闻。所以阅读本文重在领悟文章的主旨,不必苛求于物理学范畴内的事实真相。三、教学过程导入课文:1分钟多媒体PPT呈现:一个小学生念错和理解错goahead(前进)与goahead(去你个头)两个词语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一知半解就去给事物做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古代一件寻物趣事的故事——河中石兽。一、正字音、明句读——预习检测(独学):5分钟1、正字音河干()圮()募()棹()曳()钯()柿()湮()啮()溯()欤()坎穴()转转不已()纪昀()2、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字词。圮()并()募()阅()曳()湮()啮()溯()求()竟()是()但()去()为()之()如()河干()物理()确论()尔辈()然则()臆断()第2页共6页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朝的学者、文学家________,字________,是________的总篡官。此书以记述________、________为主,是以________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4、本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儿?二、通文意、晓内容——质疑释疑(对学):14分钟5、借助书写注释和前题字词积累,两人一组,试着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尔辈不能究物理。(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