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入手,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李琳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宗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传,延续书籍文明。目前,国家发出通知,在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的确,在这个油墨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畅游书的海洋,传递中外书情,分享阅读快乐。目前能够查到的公开资料,是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调查显示,5年来中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民众率从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读书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是中国人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答案,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挤占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也成为新的求知渠道和消遣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书籍依然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依然是人们获得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网络上的深度阅读还仅仅是书籍的拷贝,影视作品的灵感也主要来自书籍。如果我们在阅读率上大大落后于人,那么,在网络开发与创新、影视艺术的创作以及科研技术的成就等方面,我们也同样不可能领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永远是空话。说到底读书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读书的激情、收获和习惯都来自教育。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让更多的人对书籍充满爱,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健全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限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高,而阅读则是提高语文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某些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未得到改善,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我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①学生课业量重,无暇进行课外阅读。②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占用课余时间比例很小,远远少于看电视等其他活动。③阅读指导较少,系统性的指导更少。④认为没有合适的书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考试猛如虎”,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认识不够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学生首先需要考虑搞好课业学习。同时,学校和家庭普遍认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因此不重视甚至是不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没有兴趣,不知道该读哪些书。课外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水平,调查发现,习作水平高的学生都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习作水平低的学生百分之八十都将原因归于“无话可说”。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习作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为此我校将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后形成自主而积极的阅读态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积累运用的方法,以此,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课题以课外阅读积累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扩大阅读积累量,推进有效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为目标追求。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