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3.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2)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3)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二、说教法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三、说学法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过程是: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教师的相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1、创设情景2、提示课题(三)、实践操作,感知圆柱体积公式。师提问: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自然的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和高有密切的关系。(四)、小心求证,论证圆柱体积公式。1、回忆转化方法设疑: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2、论证圆柱的体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合作讨论该如何把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3、总结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在学生操作演示得出结论后教师总结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五)、教学例4出示例4: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4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