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老师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今年5岁的王星懿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幼儿园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筒。可是,到后半期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特别喜欢“小五星”,而我却忽略了她这个优点,从没由此发一颗小五星,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从她的需要出发,我不定期地、及时地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她,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行动的肯定。从而一方面正面强化了她的行为习惯,促使她努力做得更加完美;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幼儿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榜样效应。角度二: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些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老师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老师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叶峰是一个很少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一次我请他擦黑板,我想他肯定能完成,他也非常乐意。结果上课我一看傻眼了,他居然用湿抹布把黑板擦成了大花脸,我压住心中的怒火,问他“为什么不用黑板刷来擦?”他很小心地说“我以为用湿抹布能够擦得更干净所以``````”我一听没了语言,他又不是故意的。由于受到年龄、实践经验的限制难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不仅没有批评他,而表扬了他是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并让他自己总结是黑板刷擦的干净还是湿抹布,结果很显然!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批评他,使得他非常地信任我,不管什么事他都会在我身边讲的津津有味。角度三: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轻微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有时更会令大人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简单的斥责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老师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老师一般是比较关注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需要的,但往往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亲和力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有了亲和力老师更了解每个孩子的需要,每个孩子更信任老师,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