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撰写“教后感”VIP免费

如何撰写“教后感”_第1页
1/3
如何撰写“教后感”_第2页
2/3
如何撰写“教后感”_第3页
3/3
如何撰写“教后感”教科室刘万顺【核心提示】教科室在进行教学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们的备课质量,备课的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写教后感(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写教后感的教师人数明显变少,而且也不够认真、深入和规范。而教后感的撰写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着不可小视的着用,下面本人就如何撰写教后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目前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的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撰写教后感,进行课后反思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后感能及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心得与体会、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应等记录下来,作为教案的有效补充。所谓“教后感”也称“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就是教师本身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它能帮助教师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为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等提供可靠的依据,逐步积累经验,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教后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记教学目标的达成(记录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每节课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往往对教学目标都设计的很“完美”,但所有这些往往是用教师的眼光看教材,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都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总结出对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的体会,不断调整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使得教学目标更加贴切学生的学习实际,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得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可行性。二、记教学过程的实施,审视程序的合理性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讲,要注重自己教学理念的前瞻性,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你是否用课改理念去指导教学活动,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在课堂上;从细节上来讲,一堂气氛活跃的课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以及能够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对突如其来问题的处理(也就是你在课堂上的应急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记录下来,时间一长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瞬间产生的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饱满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往往会让教师“灵光一闪”,想到一个事先备课时根本就想不到的绝妙的教学方法,从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认真及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对开展今后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宝贵的),这些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有利因素,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水平。三、记学生活动的反馈,评估思维的创造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和教师设计的思路不和谐的“音符”出现,总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和肯定,尽量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以考查学生思维的偏差或思维的创造性,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这些记录下来,可以成为完善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也应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原因并思考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一来你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就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能够吸取这节课的教训,你也能够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四、记同行课后的评价,暴露思考的狭隘性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的认知以及处理的方法往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撰写“教后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