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的“错误”桂华案例: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引导学生理解时,我有意将其中的“伴”写成“拌”。学生按要求读句子后,很快就有学生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大胆的说出来。这时,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举起手指出错误:老师,您把“伴”字写错了,应该是单人旁的“伴”,而不是提手旁的“拌”。错误终于被发现,如何让学生明白错在哪?我与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了对话:师:谁能用“拌”组词?生:拌面,拌凉菜……师:“拌”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一种动作,有“掺”“和”的意思。师:如果是“鲜花拌骨灰”表示什么意思?生:骨灰里面掺着鲜花。师:谁能用“伴”组词?生:陪伴,伴随……师:你能用“陪伴”造句吗?生:我生病了,妈妈整夜陪伴着我。师:如果是“鲜花伴骨灰”是什么意思?生:鲜花陪伴着骨灰。师:此时,鲜花仿佛也有了人的情感,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人们怕邓小平爷爷孤独,希望有鲜花陪着他。生:人们对邓小平爷爷无比崇敬。生:人们对邓小平爷爷衷心爱戴。……师:是呀,“拌”只是一个直观的动作,没有感情,而“伴”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鲜花以人的情感,充分表现了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无比崇敬与衷心爱戴,用哪个好?生:﹝齐﹞用单人旁的“伴”好。反思:只有知道什么是错误,才能真正懂得正确的原因,在教学中,恰当的预设并利用错误资源,使错误与正确形成鲜明的矛盾对比,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辩伪存真,培养学生的语感,岂不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