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3、学习本文流畅的思路、生动的语言。4、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5、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难点: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5、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6、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教学方法: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方法。学课时:两教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进入意境:在中国,“城门过不去扁担”是流传很久的寓言。论宽度,扁担或许横着通不过城门,后来有人提醒:将扁担竖过来不就过去了?这一招果然奏效。急了一身汗的凡人终于过了城门。智者也有“愚”的时候。大科学家牛顿小时侯曾经养过两只猫: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在留猫洞的时候,他在门上留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洞,意思是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可是他发现猫并不按照他的设计办事,小猫有时也来往于大猫洞,并非绝对通行特意给他留的小猫洞。牛顿感到自己的想法过于蠢笨了。凡人也好,智者也罢,大约都会有“愚”或“蠢”的时候。那么金克木先生的《大小猫洞》向我们讲述的是否智者愚笨的故事呢?二、了解作者及作品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三、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主要内容:1、字词积累:贫寒:穷苦。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1辉煌:光辉灿烂。玲珑:精巧细致。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徒步:步行。告帮:请人助以金钱。仆役:仆人。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2、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总体上看文章是立论还是驳论?如果是立论,那么其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②初步理解本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了解二分一总的基本框架。3、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11段)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引发出: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第二部分(12-18段)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发出:门的开设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第三部分(19-22段)由门和桥的联想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4、谋篇立意: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第二课时一、剖析课文,吃透教材: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了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故事: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猫洞分别给大小猫进出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第二个故事:楚国想羞辱身材矮小的晏婴,特在国门旁开了个小门,结果反被晏婴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作者认为牛顿爵士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作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