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课文第二、三节,体会热闹的节日氛围与诗人的思乡、思亲,感悟诗人以往的欢乐与今日的惆怅。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重”以及生字“扶、采、念”写好“幼、佳、倍、忆、独”,懂得“兄”的意思。理解词语“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倍、忆”。3.文诗对照,理解诗的意思及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读节奏,抓关键词1.由节日导入,谈文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3.出示诗要想读好这首诗,先要读好题目,谁来读?讲解“山东”,华山以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忆”什么意思?带着你的思念来读诗题。指名读,齐读。带着你的思念读整首诗。二、诗文对照,体会诗情。要想把诗读好,首先要读懂它,相信大家对照这首诗再读课文,能把诗读得更好。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我们读后,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让我们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吧。(一)第一自然段1、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读了这句话,你心里是热的还是凉的?(生:凉的)悲凉,请你读给大家听。2、你读懂了什么?(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两年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想知道家乡的事只能问同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他是那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读了这句诗,你觉得心里——哪个字让你感觉到?还有?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抓住两个具体数字,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二)第二自然段1、自读,填空。是啊,正逢重阳,别人()而我()。2、交流别人心情怎样?你的根据是什么呢?适时解释“扶老携幼”(联系实际)“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倍思亲”)解释“倍”。3、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哪两句诗的意思了?带着这种思亲之情,读读第二自然段。(三)第三自然段1、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此时此刻王维却独自一个在他乡无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以前在家时与亲人们一起过节的热闹情景。(观察兄弟登高图)王维能看得吗?这是他的联想,“知”就是想到。而如今却?理解“天各一方”2、此时此刻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如果能与兄弟们在一起该多好哇!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要是能回去与亲人们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3、是啊,王维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想着他吗?(我们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念我们的,何况王维离家两年了,而且还是个孩子呢,家中的亲人一定会思念他的。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诗让生齐读)。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情1.此时的王维想了太多太多,文中有个词:思绪万千。在这一刻,这所有的思念都奔向了他的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2.谁能通过自己朗读这首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维这种思家的心情呢?四、拓展。交流王维资料,讲相关小故事。交流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2.《补》2、3、6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难读的、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把整篇课文读通、读顺为止,并请家长签字。2、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