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性探究活动的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构建课堂探究活动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探究、合作和动手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下面,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我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性探究活动。一、创建能让学生展现自我成功的机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激发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题,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智力状态。因此,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科学、活跃、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状态下,大胆学习,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与每一个学生交往,无论其是“金花”还是“小草”,要注意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要多肯定,多鼓励,多引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感受到探究成功的丝丝甜美,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同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以便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方法让学生去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得到成功的情愿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他们的做法和思想,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创设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景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一个问题,通过了学生自己去探究,就可以加深理解,但一个具有问题空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一个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为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例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个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学生说出两根,老师很快说出了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课堂情境的设置应遵循自然、贴切、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和学生潜能的开发。另外,教师还要学会适时地抓住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恰当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情境问题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次的学生。情境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是促进课堂探索深入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要求,有层次性地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带领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