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小意外在五年级教材(下)长方体的体积一节时,为了便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按照教材中的安排让学生利用手中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小正方体(1立方厘米)以小组为单位,并完成教材P48表格。学生在组内做的很好,于是我就让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到讲台上去进行演示。在石磊同学进行演示时,向同学们展示长、宽、高,将最长的棱长说成是高,中间长的说成是长,最短的棱长说成是宽。此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看的不太明白,于是我心有不满地插言道:“石磊同学你为什么这么做:最长的应该是长,最短是作为高,中间长的作为宽?”在我说完之后,我看到大部分学生用赞同的目光看着我,而石磊同学则不解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在这么要求?我是摆的一个竖着的长方体,以它的形状看,它最长的棱就是高,中等长的是长,最短的棱为宽,不对吗?”我一想石磊同学说的不错,而我却只是用一般的思维方式去界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大多的学生也是这样的思维。于是,我问学生:“石磊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全班学生此时开始了讨论,而后,说:“老师,石磊说的对。”我接着说:“石磊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而我只考虑了一般形态的长方体,不应该模式化地认为,长方体的长就是最长的棱长,高是最短的棱。希望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我们共同来探讨如何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接下来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而且对于接下来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接受的就非常快了,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结束了。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认真地反思了本堂课,如果当是时我否定了石磊同学的提法,还是一如既往的按照已有的模式化理解去教学,可能同学们也能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也可能维持了作为老师当时的威严,而当学生在课下细想的时,那么我当时的威严将会荡然无存,也不会有课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了,那么也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在课堂上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知错就改的好榜样。课堂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只要我们认真去对待,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真会产生大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