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课堂深入生活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理论性与系统性的学科,而所面对的认知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换来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参与,真正上好数学课,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多下工夫、狠下工夫,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枯燥教学模式,而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展现教学的魅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才能真正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数学课堂深入生活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见解。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为了呈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当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都因为有了自己的制作体会而个个胸有成竹。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积极踊跃地发言。又如《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去与家长一起调查三件日常用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测量的方法与结果。有的学生用称称出一个苹果重70克,有的直接从包装袋上看出一包饼干重250克和一包洗衣粉重1千克等等。学生由此初步感知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重量的,而“克”通常用来表示较轻物体的重量,“千克”则通常用来表示较重的重量。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再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迅速掌握这些知识了,也因此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